建筑工人不回来了,是坏事还是好事?

timg.jpg

一位建筑业的领导告诉我,春节后,到项目一线查看,项目的复工情况并不好,很多回老家的建筑工人不再回工地,工地新招建筑工人也很难,过去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,但今年特别严重,建筑企业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?

找不到人干活,分两种情况:一是给多少钱,也找不到干活的人,市场上缺人。比如目前建筑业的建筑工业化、投资、工程总承包这些业务都大量缺人,业务需求增长,社会上没有这样的人员存量,培养需要一个过程,我们称其为“结构性短缺”;二是社会上并不缺人,但由于工资性价比不高、缺乏吸引力,找不到愿意干活的人。节后工地缺人,就属于这种情况。建筑工人、过去叫农民工,也不再愿意干这种劳动强度较大、工作环境比较差、收入性价比低、支付不及时的活,目前建筑工地缺人,主要属于这种情况。

那么,工地没人干活了,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?笔者以为,短期不是好事,长期是好事。

短期不是好事,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成本。建筑工人是建筑企业的重要资源,找不到劳务,就无法干活,而找好劳务、管理好劳务变成越来越难的事,即使能找到,成本越来越高,给企业、项目增加了成本的压力。

中国建筑业,无论是建材成本还是劳务成本,供给侧提供了巨大的供给能力,使社会享受了建筑业长期的低成本红利,以至于中国的建造成本与欧美发达国家比,有巨大的优势。3月15日,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一做座长53米的人行天桥坍塌,据说造价1420万美金,在“美国投资近9000万元人民币建设的桥长和跨度指标接近的人行天桥”,网友在中国找到了对比的标杆:2017年初开始施工的山西某高速服务区人行天桥跨度为45米,造价只有约260余万元。据行业数据,中国建设一座50多米长,主跨径30多米的人行天桥造价基本上能控制在500万元以内。2009年江苏常州市修建了一座人行天桥,因为造价高达700万元而被市民质疑,还有人大代表呼吁应该公布造价清单,而该人行天桥总长97.9米桥面宽6.6米,700多万元的造价还包括四部电梯的购置费。奇特的对比,印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奇特现象,长期的低成本使建筑企业之间形成激烈的价格竞争,压制了建筑产业链所有环节的价值,人们普遍认为建筑业是低技术、低成本、低素质、低利润的粗糙行业的代名词。

从长远看,工人不愿意干建筑业的活了,可能是好事,是建筑业的利好。建筑工人供应减少,会形成建筑业整体供给不足,与旺盛的需求形成缺口,也意味着建筑业可能会形成新的供需平衡:甲方必须给建筑企业更高的造价、保证建筑企业正常利润、正常现金流,建筑企业才能、才愿意承接项目,甲方一味压低造价的策略可能会成为历史;建筑企业只有以合理造价承接项目,企业才能具有持续的支付能力,及时、足额支付建筑工人工资。在行业的薪酬竞争力逐步增强后,吸引工人回流。

建筑业作为一个劳动强度大、工作环境差、职位危险程度高的行业,在发达国家,其一线人员的薪酬理应具有相当的竞争力。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人口红利旺盛、人们生活水平不高,人们对于就业的要求也不高,建筑业吸引到农民工,把他们逐步转变为建筑工人。40年过去了,时代变化、生活水平提高,人们择业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,在建筑工地,80后、90后建筑工人的比例一直难以增长,60后、70后建筑工人正逐步老去,甚至老一代的农民工也在逐步脱离建筑工地,致使建筑工人进一步短缺。正是生活水平、择业要求的提高,使中国建筑工地的招工越来越难,中国建筑工人的收入也将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,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人,其收入在工人群体中也比较高,具有相当的竞争力,正是薪酬的竞争力,使市场达到供需的平衡。市场是公平的,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,未来建筑工人会更加紧张,但会找到自平衡,那就是薪酬增长的同时供给增长,达到供需的平衡。

对于建筑企业而言,需要预计到这一趋势,向建筑业的需求端转移成本压力,事实上,一些优秀的建筑企业,在市场的需求端已经采取相应的策略,给甲方提出更高的要求,资金不到位、造价压得过低的项目不再承接,信用度差的甲方项目也不再承接。上帝是公平的,建筑业的供需和其他行业一样,总是面临新的挑战,但会逐步达到新的市场平衡;而建筑企业自身,则需要不断分析新形势,提升自己在行业的竞争能力,只要保持在行业内的竞争力,你的企业就不会失去未来。

上帝是公平的,建筑业的供需和其他行业一样,总是面临新的挑战,但会逐步达到新的市场平衡;而建筑企业自身,则需要不断分析新形势,提升自己在行业的竞争能力,只要保持在行业内的竞争力,你的企业就不会失去未来。


建筑工人不回来了,是坏事还是好事?-新闻资讯-姜太公网